每一段30分鐘的生命故事,就像是人生某一個經歷的縮時整理,如同電影回到過去的概念,藉由分享者的分享,帶領大家進入一個個生命歷程實境的停留、跳轉、甚至是穿越,現場的大家,也許彼此都不熟悉,但,我想一定有某一個生命底層的情感線,在那一個片刻,透過分享的音頻相互聯繫、牽引著…….。
40歲前的人生上半場,背負著童年原生家庭的模板,「有錢才叫成功」,「不能讓媽媽不滿意」,無意識地在生活中拼命的掙扎、拼命的努力,面對身邊重要關係,總陷入在種種無力的挫折中。
40歲後的人生下半場,生命自有出口,因為學習,開啟了人生不同的視野,認知到生命最重要關係是自己,最需要努力的是自己的人生,父母期待的我跟我期待的我,該怎麼設立界限,無法滿足他人的期待,並不等同於不愛,學習重新認知健康的愛,回到孩子的位置,讓父母是父母,孩子是孩子,檢視每當我要表達愛時,是基於愛還是基於恐懼。
學習覺察,練習陪伴自己,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,留意自己細微的情緒變化,花時間跟耐心跟我們的情緒在一起,每一個情緒都有一個過去的未完成,重新用長大的視角,看見成長過程中,我們忽略自己的部分,每一個目標都需要一個歷程,給自己時間跟意願,勇氣會在通往目標的路上,一點一滴的長出來。愛是行動,透過經驗與被經驗,連結內在的自己。
對於沒有「被陪伴」、「被等待」、「被允許」的經驗的生命來說,陪伴自己、給自己耐心是一個很抽象的描述,但是,經驗都是可以被創造的,為自己找尋體驗(身邊都是學習的對象,找尋自己想嘗試的新活法),練習的重點在於行動(持續的做),把注意力放在~~去感覺「做」這件事,去感覺在「做」的過程,什麼會發生….,留住所有你感官體驗到的,而不是糾結在這麼做可以得到什麼….,在「預期」之下,總不免會忽略掉生命自然的存有之美,就如同老師們總提醒我們,「不是有感覺才去做,而是做了之後才會有感覺」。
世界上有多少人,愛就有多少種,如何連結自己的渴望,為自己的想要跟需要,承擔起照顧跟表達的責任,是每個生命一輩子的學習,也許我們的想要跟需要不一定會得到滿足,有能力面對失落、允許失落,是生命成熟的呈現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時間 : 2022.02.12 下午2:00-3:30
地點 : 梓官區亞熱帶社區(感謝聊遇拾光-黃怡瑄邀約協辦)
主持人 : 宋麗珍
分享者 : 張幸玫、盧廣寓
文 : 巡迴講座 編輯組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