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2020練習自在面對衝突 情緒療癒 工作坊



如果你要向別人介紹你自己,你會使用什麼樣的詞彙來定義自己?隨和的人?有主見的人?情緒化的人?沒安全感的人?......你所使用的詞彙所傳達的意義,是你所知道的自己,又或是希望別人這樣看你的樣貌?你是否有感受到這些定義自己的詞彙下,所隱藏的個人內在需求與主觀價值嗎?它們是怎麼來的?


開場的這個看似簡單的自我介紹,引出了每個夥伴生命特質的輪廓樣貌,每一個界定自己的詞彙中,在交錯的訊息融合下,


勾勒出在衝突中,引發生命困難的故事......當我的想法跟你的想法不一樣的時候,遊走在有時這樣,有時那樣,到底該把自己擺在哪個位置?學習去看到衝突中,個人的主觀價值是怎麼來的,以前的我是如何的回應?學習後的我,有沒有其他的表達方式? 現場帶領老師,讓每一個夥伴都有講述「容易引發自己情緒事件」的機會,透過每一個個案故事,一起來探索了解,這些情緒衝突背後所潛藏的根由——那個內在沒有被好好照顧的小孩的情緒.

「急躁」是從小沒有被給予空間的經驗,生命的成長一直在催促中,被迫要馬上做出決定、給出回應,我們對情緒的反應經常是習慣,有覺察,就會有選擇. 要成為一個耐心聽完父母親話的孩子,這樣的自己,在哪裡?只能告訴自己「想那些沒用」,「事情有一起完成就好了」,粉飾太平中,潛藏著「妥協」,要很用力的壓抑,才能控制好自己內在那個躁動不安的「小惡魔」,要練習的是~給自己空間,不要讓自己的需求,只有委曲、退讓,否則就會有種「為反抗而反抗」的莫名,先滿足自己,才有空間滿足別人,事情不是只有「誰輸誰贏」,還有「雙贏」的選擇.

「幫助父母」成為對自己價值感的認定,「被需要」是生命付出愛的方式,當父母不需要被幫忙時,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,不知道可以怎麼去愛父母,有力量的生命是幫助他人去看到自己生命的問題,而不承接他人的問題,孩子要在孩子的位置上,享受身為孩子的幸福感,如果不看重自己,別人也不會看重你. 對於要建立自己的小家庭,要以年輕人的能力展現為主,讓彼此都有空間成為獨立的個體,在父母面前,成為成熟的大人,所謂成熟的大人,是要有能力與勇氣去接受父母對我們的失望。 對成年的孩子,不要有太多的擔心,但要關心,幫助孩子可以有力量,自己站起來,看見自己的情緒,處理自己的情緒,彼此的界限在哪裡?各自的責任又在哪裡? 一直批判自己的人,看不到自己的好,自己就先看不起自己,卻總責怪他人的看不起,情緒的產生是在提醒,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,需要改變的是,自己對待自己的方式,感覺只是在告訴你,生命有某種需求,一直選擇做自己不想做的事,卻不想為自己的感覺負起責任,老師提醒,每個人都要學習掌握著自己生活的選擇,並為這個選擇承擔起相應的責任,生活要自在,就要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感覺. 午後,老師花了些時間讓大家練習靜心,並給內在小孩寫信回信,可以感覺大家的不熟悉,跟自己內在的連結是很長遠的功課,需要決心跟毅力,跟自己的關係,是生命最重要的功課,祝福大家!


帶領講師 : 劉麗雪 老師 文/隨堂志工2020.07.25

2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