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與人的相處當中,我們有許多生活上和個性上的摩擦衝突。我們都是帶著傷痛長大的生命,生命的深層還隱藏著未被察覺或未被完全療癒的傷口,所以兩個受傷的生命碰觸在一起的時候,就容易互為加害、受害的循環,就像兩條糾纏的繩索,把彼此打成死結。
家庭氛圍長期處於火爆、緊繃、必須投入(24小時待命),付出、犧牲、一直做一直做….快,急躁,喘不過氣,在生存恐懼的焦慮下被推擠著生活的生命,心臟病史成了家族成員間代代的連結,生命的失衡,讓日子拉著人走,內心的衝突,在身體亂竄,不得安靜,每個人的生命都有他所做的決定,有愛的孩子總是在意整個家族的狀況,在意就會形成干擾跟影響,唯有去了解跟接納每個人的命運,就不需要頻頻回頭在意,把注意力回歸自身,轉身做出自己人生的選擇。
很多的愛,就有很多的壓力,渴望得到肯定的生命,決定與被決定的對抗,影響與被影響,在嫌棄中成長的孩子,也會習慣嫌棄自己的孩子,自我價值不高的人,都會想努力來得到他人的關注。無法允許對方成為他們原本的樣子,而試圖讓對方變得跟自己一樣時,失望與衝突就產生了。每個人的關係模式,背後都是一段歷史,沒有人能完全逃出歷史的影響,但我們可以更加瞭解這些歷史對我們的影響,並有意識的選擇自己的應對模式。
「人生都是被決定的」、「我沒有為過自己」、「對不公平的怨懟、認命、委屈、不甘,固執、任性」、「沒有辦法放過自己,一輩子都在自我傷害」,活出的是對命運的憤怒吶喊,「自我傷害」成了可以掌握在自己手裡的唯一,沒有得到過關心的生命,也給不出關心,當感受到被索求時,匱乏的憤怒瞬間就會觸動防衛,把彼此炸的體無完膚。看似兩個人之間的爭執,其實背後是兩個家族系統的衝突。
當我們不能在關係中去理解人與事時,往往就會陷進我們的「以為」裡去,而這個「以為」,有時是與真實脫節的。孩子是用感受來理解外在的世界,在生命的早期,如果感覺自己總是被擔心的,自己是讓人麻煩的,長大之後就會默默的做出一個「我一定要把自己處理好,不要再讓人擔心跟麻煩了」的生命決定,對於脆弱,也會越發的無法接受,批判、自責、努力地想要消除,想要掩飾。情緒會來就會走,留在情緒中,不是去壯大情緒,而是給情緒時間走過程,對事實想像的焦慮,標準有部分掌握在自己的選擇上,能不能給自己這份允許跟彈性,就是對自己的寬容跟接納,觀點讓生命失去了彈性,沒有「選項」,只有「必須」,學習對自己慈悲跟寬容,而不是只有必須、應該的要求。
生命為什麼會感覺不到受傷?因為生命需要存活,「不感覺」也只是自我保護機制的最最最外層而已,生命傷口不只是眼前的困難和苦難,更重要的是童年那些被埋藏被遺忘被忽視的創傷,我們以為已經長大了,那些都是過去了、那些都不重要的、那些已經不會再影響你干擾你了。不!它們只是隱藏到你的潛意識去了,並沒有消失,而且發揮比你能夠想像還要大的影響力,在你不知不覺、不可控制的時候主宰你的人生,打擊你所有美好的願望和努力!生命的學習就是要看見和面對自己的問題。傷口,讓我們有機會練習感受自己、表達自己,把痛苦的過程學習吸收成為生命成長成熟的養分。
祝福大家!!
帶領講師 : 劉麗雪老師
文: 隨堂志工2022.09.25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