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作家相片高雄EQ協會

敏感度訓練與生命深度醫治 初階 課程分享

已更新:12月3日


家族的成長脈絡,形成了今日的我們,在我們生命形成的歷程中,我們自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。

 

成長過程當中缺少父母的陪伴長大,沒有學習的榜樣,孩子內心沒有被了解,自己也無法處理,為了逃避掉痛苦,就會需要尋求可以讓自己舒服的上癮行為來支持存活下去的動力,我們可以不是環境的受害者,回到我們生命中的感覺,承擔起責任。

 

過去較長一輩的人,生存環境的不容易,讓人內心有太多的恐懼,當愛沒有被看見,就會只剩下傷害,但是,即使看見了愛,傷害也可能會發生,受傷了就是受傷了,長大的生命要學習成為自己的愛心父母,把自己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傷,用愛療癒回來。

 

父母的愛是無法被取代的,因父母離異而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長大,家庭功能的不完整,孤單、恐懼、羞愧成了孩子生命的底色,生命要成長,需要學習擴充認知,重新賦予這些成長經歷所要帶給我們的體悟,接納我們是這樣長大的,重新擁抱這些失落,為自己重新建構生命的力量。

 

沒有機會被善待的孩子,長大後也沒有能力善待他人,時代背景社會文化下的女性曾是低價值感,甚至被物化,嚴重影響著生命的自我認同,看到生命的本質是如何被扭曲的,重新找回自我價值與認同,活出自己的獨特、珍貴、美好是自己的責任。

 

孩子的生命來自於父母雙方,父母的關係不和諧,孩子的生命也容易產生分裂,孩子本來就可以愛爸爸也可以愛媽媽,愛爸爸愛媽媽不會因為爸爸媽媽他們成為什麼樣子的人,對他們的愛就會失去,愛父母是所有孩子的天性,把父母的生命還給父母(尊重他們的生命,包括他們的關係),在孩子的位置,允許愛的存在與流動,感受自己的生命是來自父母雙方,整合會帶來一種深度的接受,一旦我們開始接受,生命的放鬆與柔軟,就會隨之而來。

 

情緒是種保護,目的都是為了生命的存活,看見、允許、接納每一個當下的自己,無關好壞對錯,學習不用批判的視角感受自己,誠實的面對自己生命底層的需要,用適當的方式去追求跟滿足,耐心、溫柔的對待自己。當我們變得成熟時,我們就開始有能力選擇愛,而不是選擇衝突。

 

匱乏感,驅動我們去追逐一個又一個的目標,永遠無法感到滿足,是什麼讓生命感受到匱乏,永遠不夠?如果我們只把焦點放在某個特定的目標上,我們就會無法看見自己、也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,甚至開始懷疑自己,唯有看到源頭(生命底層的恐懼與需要),我們才有機會能把自己的生命平衡回來。

 

「逃避」意味著什麼讓我們無法面對跟承受,也是生命保護的一個防衛動作,常常我們只記得要逃,但忘記仔細去看看跟感受,是什麼讓我們感到不安全?還是….不是不安全,只是因為陌生所帶來的不知所措,所有的行為都來自於過往的經驗,而經驗都是習得而來的,「習慣性的行為(情緒),也會成為一種近乎上癮的反應」,學習有意識的回到自己的內在去感受,學習承受那些(感覺),就是在獲得力量。

 

生命需要力量感才能存活,憤怒是為了想要活下去的怒吼,讓自己不要有感覺,更是一種自主決定維護存活的保護,但是,當人不能保有自己時,他要如何感覺自己?生命中所有不被允許的,都會在無助、絕望中蓄積成一種破壞力,不能向外爆,就會向內爆, 孩子都是愛父母的,不能傷害(抗爭)父母,就只能犧牲(放棄)自己,這是孩子盲目的愛,長大的生命,要把這些失去的(沒能得到的),一一認回來,重新給予允許跟陪伴,生命的能量被正確的引流疏導了,和諧平靜就會自然發生。

 

看見家族代代傳承的,尊重生命真實的樣貌,學習承受自己的渴望沒有得到滿足的失望與挫折,我們才能夠開始建立起自己內在的力量。每個人成長中的不完整,都是來成就我們找回完整的前導,生命就是一個持續完整的過程。

 

期待下一個場次的學習…..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2023.12.16敏感度訓練與生命深度醫治 初階 工作坊 課程分享

帶領講師 : 邱麗螢/余憶佐 老師

文 : 隨堂志工 吳郁頴

編輯 : 高雄秘書處

8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